本文作者:admin

孩子不自信不爱表达怎么办

admin 2小时前 08:07:09 4
孩子不自信不爱表达怎么办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常遇到家长困惑地问:"我的孩子总是沉默寡言,上课不敢举手,和朋友说话也总低头,是不是性格内向?"其实这种表现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的密码。记得有位妈妈带五岁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常遇到家长困惑地问:"我的孩子总是沉默寡言,上课不敢举手,和朋友说话也总低头,是不是性格内向?"其实这种表现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的密码。记得有位妈妈带五岁女儿来做咨询,孩子见到陌生人就缩在妈妈身后,连幼儿园老师问"今天开心吗"都要用摇头代替。后来才知道,孩子三岁时被亲戚开玩笑说"像小树苗一样安静",从此把"安静"当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。

在小学课堂上,我观察到一个现象:当老师让孩子们分享周末经历时,总有个男孩坐在最后一排,手指紧紧攥着衣角。他的妈妈透露,孩子每次表达都会被其他孩子嘲笑"说话结巴",渐渐形成了"我不说就不会出错"的心理暗示。这种自我设限的思维就像隐形的枷锁,让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小心翼翼。

有一个初中生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。他总在作文里写"我想表达但说不出口",直到一次心理辅导中,我让他描述放学路上看到的场景。当他说到"看见流浪猫在垃圾桶边吃剩饭"时,突然哽咽起来:"其实我想告诉它别怕,但又怕被同学笑话。"这种内心的矛盾,往往源于成长过程中形成的"表达=被评价"的思维定式。

改变需要从生活细节入手。比如带孩子去公园时,可以设计"发现之旅",让他描述看到的动物、植物,用手机录下他的声音。当孩子在家庭聚餐中说出自己的想法,哪怕只是"我觉得这个菜咸了",也要给予真诚的肯定。就像一位父亲分享的,他每天睡前和儿子玩"角色扮演",让儿子当小导演,用玩具搭建场景,慢慢培养出孩子表达的勇气。

关键是要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。可以尝试"三分钟发言挑战",在家庭聚会时让每个成员轮流分享一件有趣的事,不评判内容好坏。当孩子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时,老师可以先给予简单的肯定,比如"你愿意分享真棒",再引导深入讨论。这种正向反馈就像春雨,能慢慢滋润孩子内心的干涸。

有时候,表达障碍源于对失败的恐惧。可以和孩子玩"错误游戏",故意让他犯一些小错误,比如把玩具摆错位置,然后说"没关系,我们一起来想办法"。当孩子在运动会上摔倒时,鼓励他描述当时的感受,而不是急着安慰。这种对失败的接纳,能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表达模式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,他们的沉默可能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。就像我遇到的一个案例,女孩在课堂上总是不说话,但每次美术课都会画出充满想象力的作品。当老师在画展上邀请她介绍自己的画时,她颤抖着说:"我想画一个会飞的城堡,但怕画不好。"这时,我们看到了表达的另一种可能——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我。

改变需要耐心和智慧。可以尝试"表达日记",让孩子每天记录一件小事,哪怕只是"今天妈妈给我买了新衣服"。当孩子在日记里写下"我觉得今天的数学题很难"时,可以和他一起讨论解题思路。这种日常的表达练习,就像在浇灌一棵小树,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呵护。

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天赋,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土壤。就像我遇到的一个案例,男孩在课堂上不敢发言,但每次科学课都会提出独特的观察。当老师在实验课上让他分享发现时,他紧张地说:"我觉得这个现象可能和温度有关。"这时,我们看到了自信的萌芽,需要的只是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