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女生的内心独白我为什么害怕和人说话
记得去年秋天的演讲比赛,我站在聚光灯下时,喉咙像被塞了团棉花。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在耳膜上震颤,却让我想起童年时被父亲训斥的场景。那时我总爱躲在门后偷看家人聚会,直到某次被他发现,才明白原来沉默是种会暴露的软弱。现在的我依然会这样,当人群的喧闹声突然拔高,心跳声就会盖过所有声音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等待我开口的瞬间。
午休时分,我常在操场角落观察那些嬉笑打闹的女生。她们说话时眼睛会亮起来,像是发现了某种神秘的密码。而我却总在人群中缩成小小的一团,连食堂阿姨问"今天想吃点什么"都会让我的手指颤抖。这种恐惧不是来自对语言的陌生,而是源于对他人目光的敏感,仿佛每个字都可能成为暴露内心脆弱的利刃。
有时我会想象,如果把社交比作一场攀岩,那些善于表达的人就像手脚灵活的登山者,而我更像是在岩壁上摸索的新人。他们的对话是流畅的绳索,而我的语言却总在半空中打结。但奇怪的是,当独自坐在图书馆的窗边,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,那些被压抑的话语反而会在心底悄然生长,像春天的藤蔓般倔强。
我开始明白,这种恐惧或许源于对完美形象的执着。每当想到要开口说话,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无数个可能出错的场景:说错话被嘲笑、表达不清被误解、沉默太久被孤立。这些想象像无形的蛛网,将我困在安全的茧房里。但有时在深夜的日记本上,我也会写下那些未说出口的话,让文字成为穿越孤独的桥梁。
或许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如何完美地说话,而是学会接纳自己说话时的笨拙。就像那些在操场奔跑的女生,她们的笑声里也藏着跌倒时的狼狈。我开始尝试在课间多说一句"你好",在小组讨论时多问一个问题,这些微小的突破像星星点点的萤火,逐渐照亮了我内心的迷雾。当某天在晨读时,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,那种陌生又熟悉的震颤,竟让我感到一丝久违的温暖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