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当老师学会倾听学生才会敞开心扉

admin 3小时前 02:57:39 7
当老师学会倾听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摘要: 在教室的某个角落,总有一个孩子像被风吹落的蒲公英,小心翼翼地蜷缩着。他或许在数学课上反复擦掉写错的公式,或许在语文课上用课本遮住了发红的眼眶,又或许只是沉默地坐在座位上,像一块沉寂...
在教室的某个角落,总有一个孩子像被风吹落的蒲公英,小心翼翼地蜷缩着。他或许在数学课上反复擦掉写错的公式,或许在语文课上用课本遮住了发红的眼眶,又或许只是沉默地坐在座位上,像一块沉寂的石头。老师习惯性地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答案,却未曾意识到,那些未被说出的困惑和情绪,正在无声地侵蚀着教育的根基。当教育的天平从单向传授倾斜向双向对话,倾听便成了一种隐秘的魔法,悄然打开学生紧闭的心门。

真正的倾听不是耳朵的机械运转,而是将自己化作一座透明的桥梁。它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放下评判的执念,像清晨的微风般轻柔地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。当一个孩子说出"我觉得这个题目很难"时,老师不需要立即将其转化为"我们来分析解题步骤",而是先用目光传递"我听见了"的信号。这种无声的确认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效,就像在沙漠里遇到一滴水,学生会因此卸下防备,让心事像沙粒般缓缓流淌。

教育场域中,倾听是一种姿态的转变。它意味着老师不再以"知识的容器"自居,而是成为"心声的容器"。当学生发现老师愿意花时间听完他们的完整想法,而不是急于打断或纠正,内心的壁垒就会悄然瓦解。就像春雨浸润种子,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开始发芽,而教师的耐心则成为滋养成长的土壤。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技巧升级,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层革命。

倾听的智慧在于捕捉语言之外的密码。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低头玩转橡皮,可能只是因为对某个概念感到困惑;一个突然沉默的后进生,或许正经历着家庭变故的煎熬。老师若能用眼睛读懂这些无声的求助,用耳朵接收那些未被言说的讯息,教育就会从冰冷的指令变成温热的对话。这种能力需要刻意培养,就像园丁需要学习分辨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。

当倾听变成一种习惯,教室的空气会变得不同。那些原本藏在课桌下的小手,会逐渐举起;那些躲在角落的低语,会变成课堂的讨论声。这不是教育技术的革新,而是师生关系的重构。老师不再用权威丈量距离,而是用理解缩短隔阂,这种转变让教育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——人与人的联结。当学生感受到被真正听见,他们的世界就会多出一个可以信赖的出口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