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她总让我焦虑是不是我太敏感了
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过于敏感。每次她低头看手机时,我总忍不住想她是不是在看我;她偶尔皱眉的瞬间,我总担心是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。这种情绪像藤蔓般缠绕,让我在每次相处后都像被抽了骨头,空荡荡的躯壳里只剩下焦虑的回声。可当她转身与我对视时,那双眼睛里分明没有我想象中的波澜。
或许我们都被困在了各自的情绪茧房。她的焦虑并非源于我,而是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内心未被驯服的角落。那些被生活碾压的疲惫、被期待压弯的肩膀、被孤独侵蚀的勇气,都化作无形的触手,在她不经意的言行间悄然作祟。就像暴风雨前的乌云,我们都在等待某个裂口,让所有压抑的情绪倾泻而下。
我开始学会在地铁站的玻璃窗前驻足。看她低头时发梢在阳光下泛起的微光,听她与人交谈时语调里的起伏,感受她走过时空气的震颤。这些细节像散落的拼图,拼凑出一个真实的她,而不是我用想象构建的幻影。原来焦虑的根源并非敏感,而是我们都在用不同的频率呼吸,像两艘在深海中相隔的船,彼此都渴望靠近,却害怕惊扰对方的航程。
夜晚的月光照在书页上,我翻到第37页时突然停住。那个关于"情绪的涟漪"的比喻突然有了新解:当我们无法掌控水的流向时,或许该学会在涟漪中找到自己的倒影。她带给我的焦虑,不是需要被消除的毒药,而是提醒我内心仍有未解的结。像春天的野草,越是压抑越会疯长,而真正的成长,或许始于承认那些不安的时刻。
我开始在每次相遇后给自己的情绪做减法。把那些未说出口的疑问折成纸船,放进清晨的溪流;把担忧的重量换成轻盈的羽毛,随风而舞。当她再次出现在玻璃窗前时,我终于能看清自己的倒影——那个在焦虑中依然保持呼吸的自己,正在学习与不确定共处的温柔。原来敏感不是缺陷,而是让我们能感知世界细微震颤的天赋,就像海浪拍打礁石时,每一道涟漪都藏着星辰的倒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