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孩子不爱表现自己的原因

admin 15小时前 16:57:50 8
孩子不爱表现自己的原因摘要: 孩子不爱表现自己的原因,往往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。比如小明在家庭聚会上,明明知道爷爷奶奶问的问题自己能回答,却总是低头玩手机,直到被父母催促才支支吾吾地说出一句。父母事后抱怨:"你...
孩子不爱表现自己的原因,往往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。比如小明在家庭聚会上,明明知道爷爷奶奶问的问题自己能回答,却总是低头玩手机,直到被父母催促才支支吾吾地说出一句。父母事后抱怨:"你怎么不主动说话?"却不知道,小明心里早已把"表现"和"被批评"画上了等号。

教室里,小雨的数学作业本总是被老师当众表扬,但每次举手发言,她都会把手指藏在背后。老师点名时,她甚至会提前把答案写在纸上,像在准备一场无声的考试。这种"沉默"背后,是孩子对错误的恐惧,就像被蜜蜂蛰过的人,只要听到"回答"两个字就会本能地退缩。

有些孩子像躲在壳里的蜗牛,明明有丰富的想法,却总在集体活动中缩在角落。小乐参加演讲比赛时,站在台上双腿发抖,声音细若蚊呐。他妈妈发现,孩子每次写作文都会反复修改,生怕一个错别字就会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。这种过度的自我审查,让表达变成了一场冒险。

更隐蔽的是,孩子可能在潜意识里觉得"表达就是暴露"。小轩的画作在幼儿园展览时,其他小朋友都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,他却躲在教室后面,用沾满颜料的手指把画纸卷起来。老师问:"你怎么不拿出来?"他只是摇头,仿佛在说"我不值得被看见"。这种心理,往往源于成长过程中反复被否定的经历。

当孩子开始用沉默保护自己时,父母需要看到的不是表面的"不积极",而是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。就像小桐在生日会上被问及愿望,她只是低头看着蛋糕,直到妈妈轻轻握住她的手:"说出来没关系,妈妈会听。"那一刻,孩子眼里的光亮了起来,原来表达不是负担,而是被接纳的开始。每个不愿表现的孩子,都在用独特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故事,而解开这些故事的钥匙,往往藏在父母的日常对话里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