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孩子写作业小动作多怎么办

admin 4小时前 04:20:45 4
孩子写作业小动作多怎么办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经常遇到家长焦虑地描述孩子写作业时的"怪异行为"。某天,一位妈妈带着哭腔说:"孩子写作业时总把橡皮咬得粉碎,我怎么劝都不听,这到底是不是心理问题?"其实,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经常遇到家长焦虑地描述孩子写作业时的"怪异行为"。某天,一位妈妈带着哭腔说:"孩子写作业时总把橡皮咬得粉碎,我怎么劝都不听,这到底是不是心理问题?"其实,这些看似不寻常的小动作,往往藏着孩子内心的密码。

去年冬天,我接待过一个五年级男孩小杰。他写作业时总用脚踩着椅子,铅笔在纸上画圈,甚至把作业本撕成碎片。家长一开始以为是注意力缺陷,后来发现孩子每次写作业前都要先"热身"半小时。原来,小杰在小学时曾被老师当众批评,从此把写作业当作一种惩罚,通过夸张的小动作释放内心的抗拒。这种行为模式就像孩子在用肢体语言说:"我做不到,我讨厌这个过程。"

另一个案例是六年级的朵朵。她写作业时总把橡皮擦往嘴里塞,铅笔头咬得参差不齐。妈妈发现孩子在写数学题时尤其严重,后来才知道朵朵对数字有强烈的恐惧感。每当遇到难题,她就会用咬笔头的方式缓解焦虑,这种行为就像在用身体制造一种"缓冲地带",让大脑暂时逃避压力。

这些小动作背后,往往藏着更深层的心理需求。去年帮助过一个四年级的轩轩,他写作业时总用手指在桌面画蛇,妈妈以为是坏习惯,后来通过观察发现,轩轩在写作文时特别容易走神。原来他内心渴望表达,却找不到合适的出口,用这种"无意识创作"来填补空白。就像孩子在用手指画的线条,悄悄编织着未说出口的思绪。

面对这些情况,家长需要学会"观察-共情-引导"的三步法。比如发现孩子频繁抖腿时,可以先观察是否在特定科目或时间段出现,再共情孩子的感受,最后引导他用其他方式释放能量。就像帮助过的小雨,她写作业时总把橡皮捏成各种形状,后来我们约定用橡皮捏出的动物代替写作业时的"捣乱",既满足了孩子的创造力,又改善了学习状态。

有时候,这些小动作其实是孩子在寻求关注。去年遇到一个三年级的乐乐,他写作业时总把作业本翻来覆去,妈妈以为是粗心,后来发现孩子每次写作业都要先确认家长是否在旁边。通过建立"专注时间",让乐乐在独立完成作业时获得成就感,他的小动作逐渐减少。

家长可以尝试将写作业变成游戏。比如把数学题设计成闯关任务,把语文作业变成角色扮演。去年帮助过的小宇,他写作文时总把笔尖咬得发红,后来我们把作文变成"故事接龙",他反而专注得像个小作家。这种转变让家长明白,孩子不是在对抗作业,而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。

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,就像有的孩子用转笔来保持专注,有的孩子用画画来梳理思路。重要的是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,而不是简单地制止。去年有个家庭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总要摸摸耳朵,后来才知道孩子有轻微的耳鸣,这种生理反应被误认为是心理问题。及时发现并解决生理问题,孩子的学习状态明显改善。

当孩子出现这些小动作时,家长不妨先放下焦虑。就像我曾建议的那位妈妈,不要立即没收孩子的橡皮,而是和孩子聊聊:"你是不是觉得写作业有点无聊?"有时候,孩子需要的不是规矩,而是理解。通过建立信任关系,很多小动作会自然消失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