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玩起来太疯我该怎么教育
上周遇到一位妈妈,她告诉我女儿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小区里疯跑半小时。"我跟她说过不能跑太快,可她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,越劝越跑得欢。"这位妈妈的困惑很有代表性。其实孩子需要运动来释放多余精力,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。我们可以把"疯玩"变成有目的的活动,比如和孩子玩"追逐游戏",约定好在安全区域奔跑,用趣味性代替说教。
很多家庭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:孩子把新买的绘本撕成碎片,把拼图散落满地,甚至把厨房的调料罐当作游乐场。这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,但孩子其实是在通过破坏行为探索世界。试着把"不许乱扔"换成"我们一起来玩拼图吧",把"撕书是不对的"变成"这本绘本真漂亮,我们一起读完它好不好",用积极引导替代简单禁止。
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或平板电脑时,家长往往会陷入"限制-反抗-失控"的死循环。记得有位爸爸分享过,他规定孩子每天只能玩15分钟,结果孩子把手机藏在枕头下偷偷玩。其实孩子的专注力需要被正确引导,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"游戏时间表",把电子设备变成亲子互动的工具,比如约定好玩半小时后一起做手工。
面对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刻,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地用"别哭""不许闹"来压制。但孩子的情绪就像天气,需要被理解和接纳。上周有个案例,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大闹,家长没有立即制止,而是蹲下来平视孩子:"你现在特别生气,对吗?"孩子突然安静下来,这时再温和地引导他表达感受,往往能化解冲突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能量体,他们的"疯"背后可能藏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、对规则的试探,或是对情感需求的表达。当我们用理解代替焦虑,用引导替代压制,那些看似失控的时刻反而会成为亲子关系的转折点。不妨尝试把"玩起来太疯"视为成长的信号,用创意和耐心为孩子搭建释放能量的舞台,让每个活泼的瞬间都成为有意义的教育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