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4岁孩子偷别人东西如何开导
咱先来说说这偷窃行为。孩子伸手拿同学文具盒,这一个动作啊,就像三棱镜一样,折射出三个方面的问题。家庭关系要是有裂缝,孩子可能把“占有”当成爱;社交上自卑,就想用物质填补空虚;青春期冲动起来,那理智就像生锈的刹车片,根本刹不住车。就像有个男孩老偷便利店巧克力,后来发现啊,他偷的其实是缺少父亲陪伴的童年。
再说说和孩子对话的事儿。别一上来就质问“为啥偷东西”,咱换个问法,问问孩子“当时心里是不是有小怪兽在打架”,这么一问,对话就像解冻的冰河,“哗啦啦”地就开始流动了。我建议家长准备个“情绪垃圾桶”,让孩子把羞耻感都倒出来,用“我注意到……”“我理解……”这些话给孩子搭个安全岛。有个妈妈记的对话日志特逗,她孩子说偷书时手直抖,可闻到油墨味就想起去世的爷爷也爱读书。
然后是行为矫正。分三步,第一步“情绪急救”,让孩子画画或者运动,把内疚感释放出来;第二步“角色反转”,让孩子当当受害者,体会体会被偷啥感觉;最后来个“修复仪式”,写道歉信或者做做公益。有个孩子偷了同学平板,最后用三个月零花钱买新的还回去了,这比单纯说教有用多了。
家庭方面也得注意。孩子把超市收银台当战场,父母就得看看家里“能量场”咋样。家里是不是老吵架,像定时炸弹似的?批评是不是比鼓励多好多?建议弄个“家庭重启日”,把电子设备都锁起来,一起做做手工烘焙或者看看星空,重新建立感情。有个爸爸每天睡前和孩子分享“今日糗事”,结果孩子三个月后就不偷东西了。
最后说说预防。我在咨询室白板上常画个循环图,空虚感导致想填补,然后冲动行事,接着内疚,更空虚。要打破这个怪圈,得用“兴趣雷达”找找孩子喜欢啥,用“社交盾牌”教孩子别嫉妒,玩玩“延迟满足”的游戏。就像那个偷球拍的少年,后来去击剑社找到了价值感。
深夜我整理咨询笔记,看到小林画的画,画里有个戴王冠的小人,捧着个破碎的饼干盒。每个偷窃行为都是孩子没被满足的需求在敲门。咱蹲下身,看看孩子那颤抖的小手,说不定能看见比饼干还珍贵的东西在发芽呢!大家说,咱是不是得好好关注孩子这些成长问题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