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上学闹情绪怎么办
去年遇到一位妈妈,孩子每天早上都躲在被窝里哭闹,直到她发现,孩子不是讨厌上学,而是害怕被同学嘲笑。原来孩子因为身高比同龄人矮,总被起外号,连最简单的课间活动都会让他感到窒息。这种情绪不是突然产生的,而是长期积累的自卑感,在某个清晨突然爆发。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拒绝上学的表象,却忽略了他内心对被接纳的渴望。
有个五年级的男孩,每次上学前都要反复检查书包,像在进行某种仪式。他总说“老师会因为我没带这个批评我”,其实是因为前一个月他因为忘记带作业被当众点名,从此对学校产生了条件反射式的恐惧。这种焦虑感会像病毒一样扩散,连课堂上举手发言都会让他手心冒汗。家长在陪他整理书包时,或许可以多问一句“今天有什么特别想和老师分享的吗”,而不是一味催促。
更常见的案例是,孩子明明在课堂上表现很好,却在放学后突然变得沉默寡言。就像上周见到的小雨,她每天回家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妈妈发现她书包里藏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,上面写着“我今天上课又做小动作了”。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,往往源于孩子对老师评价的过度在意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责备,而是蹲下来和孩子说“老师今天有没有夸过你?”
有些孩子的情绪波动更隐晦,比如突然对某个学科产生强烈抵触。小杰妈妈发现孩子每天回家都要把数学作业本藏起来,直到她注意到孩子书包里多了一张同学的试卷。原来孩子因为数学成绩比同学低,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。这种情绪就像雪球,越滚越大,最终演变成对整个学习生活的抗拒。
面对这些情况,家长可以尝试用更柔软的方式介入。比如在孩子上学前,可以和他玩个“情绪温度计”的游戏,用颜色代表心情,让孩子自己选择。或者在孩子回家后,把吃饭的时间变成“情绪分享会”,不急于解决问题,先倾听他的感受。就像我见过的案例,一个妈妈每天陪孩子画情绪表情,三个月后孩子主动说“今天我感觉像太阳一样温暖”。
其实孩子的情绪就像天气,时而晴朗时而阴雨。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观察云层的变化,而不是只盯着下雨时的狼狈。当孩子把书包扔在地上时,或许他只是需要一个拥抱;当孩子反复问“为什么上学?”时,也许是在寻找被理解的契机。这些细微的时刻,往往藏着改变的契机,需要家长用耐心和智慧去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