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不专注做事不认真怎么办
某个周末,我遇到一位妈妈带着上三年级的儿子前来咨询。孩子每次做手工时,总是在剪纸过程中突然把剪刀插进橡皮擦,或是把彩纸撕成碎片。妈妈气得直跺脚:"我都教他要专心,可他就是不听!"后来通过交流才发现,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习惯用"我想要"来表达需求,进入小学后,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,他总是把"专注"理解成"我可以随时暂停"。这种认知偏差让专注力变成了可随时中断的选项,而不是必须坚持的状态。
在辅导机构工作的李老师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:班里有个孩子每次做数学题时,都会不自觉地摆弄桌上的橡皮,或是用手指在桌面画圈。当老师提醒他时,他却理直气壮地说:"这叫放松,你看我写得又快又好。"后来发现,这个孩子在家庭作业中经常被允许边写边玩,形成了"专注=允许分心"的错误联想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比任何说教都更深刻。
某位父亲曾向我描述过这样的场景:孩子每次学习钢琴时,都会在弹奏过程中突然站起来跳绳,或是把琴谱撕成碎片。父亲尝试过各种方法,从没收玩具到强制训练,但效果始终不佳。后来我们发现,孩子在学琴时常常被家长打断,比如"你弹得不够好""这句要再练一遍",这种不断被打断的节奏让他形成了"专注=被中断"的条件反射。就像被反复按暂停键的电影,他早已习惯随时跳出当前状态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家长需要调整的不仅是方法,更是对专注力的认知。就像一个孩子在画画时,总喜欢把颜料涂得到处都是,家长如果一味指责"不听话",反而会让他更抗拒。但如果我们理解这是他探索世界的本能,用"专注时间"代替"必须完成",比如设定25分钟的番茄工作法,用手机倒计时提醒,让他在时间限制内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。这种调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春天的花儿有的早开有的晚开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强行改变这个节奏,而是找到适合他的方式。当孩子在拼图时突然站起来跳舞,也许他需要的是运动释放;当孩子写作文时频繁看窗外,也许他需要的是更丰富的素材。理解这些细微的差异,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建立专注力。记住,专注不是束缚,而是找到与孩子心灵契合的节奏。